【读书】知识大迁移

校长yo
【读书】知识大迁移
1

我们这个时代

获取知识的方式

发生了巨大的变革

以前,知识是存储在书本里的;现在,知识是存储在云端的。这就是知识的“大迁移”。也意味着我们获取知识的方式,发生了巨大的变革。

知识这样的“迁移”,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影响呢?

既然知识都储存在云端,我们可以随时随地取用,那还需要费力地去学习知识吗?

在知识大爆炸时代,哪些知识会让我们更富有、更幸福,会让我们成为人生赢家呢?

上述这些问题,就是《知识大迁移》这本书要解决的问题。

2

知识大迁移时代

我们必须要重新建立

新的知识观

本书的作者威廉·庞德斯通是一位卓越的思想者、研究者,也是美国超级畅销书作家。他毕业于麻省理工学院的物理系,至今已出版了14部畅销书,如我们熟知的《谁是谷歌想要的人才》《无价》等,本本畅销,并两次获得“普利策奖”提名。

在本书《知识大迁移》中,庞德斯通有理有据地告诉我们,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,必须要重新建立新的知识观。

3

我们掌握了

获取知识的新方法

却并不知道知识本身

千禧一代掌握了获取知识的新方法(2014年,30岁以下的美国人86%的拥有智能手机,中国为69%,智能手机使答案变得唾手可得),却并不知道知识本身。

千禧一代指的是,出生于1980年至2000年前后的人。

知识本身是什么呢?50%以上的美国千禧一代说不出任何一个枪杀过总统的凶手的名字,也说不出有谁曾发现过一颗行星;他们不知道苏格拉底最著名的学生是谁,也不知道杀死苏格拉底的是哪一种毒药;他们答不出谁发明了电报、蒸汽船、收音机或留声机,谁提出了地球绕着太阳转动,谁揭示了闪电也是一种电,又是谁提出了相对论……

4

能在网上找到的信息

大脑就会自动遗忘

互联网怎样改变我们的学习和记忆呢?

2011年,哈佛大学做过一个实验:让受试者把40个事实短句输入到电脑里,这些事实短句如“鸵鸟的眼睛比脑子大”。实验分两轮进行。

第一轮,A组的受试者被要求要记住这些事实,B组的受试者没有被这样要求;第二轮,A组的受试者被告知自己输入的短句会永久储存在电脑里,B组的受试者被告知一旦输入完毕,电脑会自动删除。

事后,所有受试者接受了记忆的测试。结果发现,第一轮中,无论是要求记住这些事实的受试者还是没有被这样要求的受试者,他们的表现并无太大差别;第二轮中,被告知输入的内容很快会被删除的受试者,其得分要高于A组的受试者。

这个实验告诉我们,大脑更倾向于记住那些不久就会消失的信息,而对于网上很容易就能获取的信息则选择性忽略。这一现象被称之为,谷歌效应。

谷歌效应是指,能在网上找到的信息,大脑就会自动遗忘。

5

知识大迁移时代

掌握事实性知识

依然非常重要

既然知识都储存在云端,我们可以随时随地取用,那我们还需要费力地去学习知识吗?

本书告诉我们,不要总是着重方法性知识的学习,掌握事实性知识依然非常重要——在知识大迁移时代,事实性知识尤为重要。

所谓事实性知识,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硬知识,如各国的首都、各省的省会、历史大事件的日期、法律条文等等;所谓方法性知识,这就很好理解,比如网上一些常常让我们付费我们还趋之若鹜的“快速阅读法”“某某推导法”等等。

作者说,必须掌握足够多的事实,才能对自己掌握的知识及其欠缺部分心中有数。只有这样,才能避免“元无知”,也只有这样才能借助谷歌补上自己所欠缺的部分。

“元无知”是指,不知道自己不知道。过去的无知,是在考场上犯愁。现在的无知,是面对搜索框,不知道输入什么。

6

对于基本事实性知识

人类蠢得像猪

一个劫匪在没有任何伪装的情况下,连续抢劫了两家银行。监控把他的相貌拍得一清二楚。警察很快就找到了他。他面对警察,一脸的诧异:“你们怎么会找到我的啊?我可是在脸上抹过柠檬汁的。”

这名劫匪既没有妄想症,也没有吸毒。但,他之前看新闻说,把柠檬汁抹到脸上,摄像头就拍不到人脸了。所以,他就照做了。

这名劫匪名叫惠勒。惠勒最终进了监狱,跻身世界上最笨的罪犯之列。

惠勒引起了康奈尔大学心理学教授大卫·邓宁的关注。邓宁从这个蠢人的故事里看到了一种普通现象,那就是,最缺乏知识和技能的人,反而最无法认知自己的这种欠缺。后来,这一现象被称为“达克效应”。邓宁还因为这一发现拿到了搞笑诺贝尔奖。

人类对基本的事实性知识的无知究竟到了怎样的程度呢?五分之一——也就是说,会有五分之一的人相信任何愚蠢的消息。

太阳绕着地球转——嗯,有五分之一的人相信;外星人会到地球上来绑架儿童——嗯,同样也会有五分之一的人相信。这一点,看看老一辈人的朋友圈就知道了。

知之甚少不可怕,接收到了错误的信息也不可怕,无知更不可怕,真正可怕的是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无知,也就是上文说的“元无知”。

可是,无知的人,怎么可能会意识到自己无知呢——邓宁对本科生做了一个测试,并让这些学生估算自己的分数,结果得分最低的人对自己的成绩夸张得最厉害。

7

事实性知识

是所谓技术的基础

荷兰国际象棋大师阿德里安·德格鲁特同时也是一位心理学家。

他请国际象棋高手和新手记录自己的思考过程,却惊讶地发现两者没有太明显的差别。我们通常以为,高手会预测到接下来的几步怎么走,然后在头脑里拿出对策。实际上,并不是这样。高手只不过是有更好的直觉罢了。

随后,德格鲁特又做了一个实验。他让棋手们看5秒钟源自真实对弈的国际象棋布局,然后让棋手按记忆重现布局。结果发现,高手精通此道,几乎100%地还原了每一枚旗子的确切走位;而新手的准确度在20%以下。

接着,德格鲁特继续做了一个实验。他让棋手们观看随机摆放的棋盘布局——棋子是随意摆放的。这一次,无论是高手还是新手,表现都很差劲。

结果表明,高手更擅长记住真实的棋盘布局,靠的是过往的事实知识。

逻辑与高手们的表现无关。

国际象棋高手们通过学习许多“事实”,将这些事实整体拼合起来,最终获得直觉。

学习事实是我们建立直觉的一种方式,事实也是所谓技术和天赋的基础。而通过事实构建起来的认知技能是无法通过其他方式简便获得的。

8

知识大迁移时代

我们更要“一知半解”

这是本书的核心观点,也是本书颠覆性的内容——知识大迁移时代,我们更要“一知半解”——我们不要做专才,要做通才。知识杂一点、乱一点、浅一点,每个方面的知识会一些、懂一些,会更利于我们在知识大爆炸时代生存。

用本书的话说是,“狐狸式”的广博,胜过“刺猬式”的专精。这句话来自古希腊诗人阿尔基罗库斯的“狐狸知道很多事,但刺猬知道一件重要的事。”

20世纪50年代初,离异单亲妈妈格拉厄姆在银行做打字员。当时,银行配了一台IBM的打字机,而这台打字机有个缺陷,打出来的字无法擦除,如果打错了一个字,整张纸的内容就得重新输入。

一天,在多次重新输入之后,格拉厄姆突然想到以前画画时的一个细节:画家画错了会直接在画布上涂改,而不是擦掉重画。于是,她想,自己可以在输入错误的地方喷涂液体遮盖,而不是丢掉这张纸重新输入吗?这么一想后,格拉厄姆就动手制作了涂改的颜料。没想到,还真有效果呢。后来,这款产品取名叫“修正液”,正式推入了市场,成为畅销的办公用品。

1979年,格拉厄姆以4750万美元的价格把自己的公司卖给了吉列公司。

爱因斯坦说,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。然而,没有知识,哪来的想象力呢?想要提高想象力,需要“不相关”的知识——“不相关”的知识会成为各种大大小小的类比、灵感和解决方案的来源。

9

“一知半解”的人

更富有

两个受过相同教育的人,谁掌握的知识更杂、更乱,谁就拥有更多的财富——这是本书另一个核心的观点。

1、广博的知识面能在职场带来实质性优势。比如,营销人员需要理解大众文化;工程师如果具备点管理学知识,可能更容易晋升为管理层;要是老板不知道冥王星是颗矮行星就得不到工程师们的尊重。还有可能,脑袋里装着大量事实性知识的人更精于创新,他们的知识储备使他们看到了其他人忽视的类比,能够为问题拟定创造性的解决方案。

2、高收入可能导致更广博的知识面。富人或许有着更多的闲暇时间看新闻、读书和上课充电。与此同时,那些艰难谋生度日的人,可用在非基本生活资料上的金钱和时间都更少,不可能有时间接受继续教育。富人掌握了更广博的知识面,进一步加剧了他们的财富。

3、知识水平和高收入有着相同的成因,就是家庭条件。有研究发现,受过良好教育的富裕家庭的孩子,比受教育程度低、较贫困的家庭的孩子有更大的脑皮层面积。尤其是跟语言、阅读和决策相关的大脑区域皮层面积的差异特别显著。

当然了,如果你的家庭条件一般,也不要为此沮丧。你需要做的无非就是学习。因为学习会使大脑功能更优越,优越的大脑功能会带来更高的收入。

10

想当狐狸

就不要定制新闻

在无知的世界,如何成为赢家?

作者说,信息源非常重要。

具体的方法就是,想当狐狸,就不要定制新闻。

研究显示,高度定制的新闻媒体,其受众在事实性知识测试中,得分最低。而在互联网消息源中,诸如谷歌、雅虎和美国在线等新闻聚合网站的受众得分特别低。

说到国内的定制新闻,相信不用炫先森多赘述,大家也知道是哪几家了。除此之外,我们还需要警惕另一种形式的新闻定制——社交网络。因为社交网络是用“好友”和“可信来源”来推荐与个人相关的内容。

作者说,所有想获得丰富信息的人都应该为一种或多种高质量的新闻来源,如声誉良好的报纸、新闻节目或APP排出时间。因为我们从这种模式中能获得宏观的视野。

下载地址已隐藏,加入会员后显示
加入会员

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